找到相关内容1098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试论儒道佛玄对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

    试论儒道佛玄对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  内容摘要: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的发展受时代精神和哲学风尚的影响,呈现出自身的时代特色。儒家的“中庸”观、道家的“自然”观、佛家的“意境”说、玄学的“言意之...却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哲学风尚、文化审美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陆象山),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东汉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和兴盛,魏晋玄学之风的盛行,都对...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92867844.html
  • 玄学思潮与魏晋诗坛关系的动态考察

    的玄言诗创作风尚得以形成的远因[2]。不过,檀氏是从追溯东晋玄言诗特重义理之源头的角度立说的,故未遑详细说明正始玄学在其产生的当世,对诗歌创作领域究竟起过什么的影响。其后刘勰《文心雕龙·明诗》首唱“...创作风尚。  二  西晋时期,玄学中人多于外在形式上表现不受名教礼制拘束的个性。他们口谈玄虚,标榜《庄》、《老》。《晋书·王衍传》载: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尚《老》、《庄》……(王)衍甚重之。…...

    陈道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4671157.html
  • 弘扬禅茶文化,促进国际禅茶文化交流

    特别在中唐以后,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如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所吟:“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唐朝寺院的寺前、院中、庙后、墙外,往往都种之以茶,自种、自制、自饮。正因为这样,自唐朝以后,各地寺院和历代名僧为我们在史籍中留下了不可胜计的茶史资料。只要对《全唐诗》稍作浏览,就能即时勾勒出唐代寺庙饮茶的风尚。  ...

    释大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2441817.html
  • 太虚论“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中国佛学的特色,归纳为四点:   第一,以中国老庄派的自然哲学为影响,开展了普遍的远微玄妙,特别是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的玄义理论,并养成一般佛教之洒脱的高逸的淡泊的山林素朴风尚。   第二,以中国...社会风尚如何呢?由于当时中国本土文化已相当发达,一般“华士”之思想,皆尚简括综合的玄理要旨。在言谈上也推尚隽朴的语句,或诗歌之类,要言不繁,能实在表示出精义。至于一般士君子品行,也唯清高静逸是崇,如...

    李 明 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81159596.html
  • 贯彻“八荣八耻” 树立社会良风

    淫逸等行为,这些表现在寺院的日常生活中都能如实反映出来。 胡锦涛主席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向全国人民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对于当前社会主义四个文明建设,意义非同凡响,既是一条基本道德底线,新世纪的一部社会风尚规范,也是我们作为中国公民的佛教徒实实在在应该做到的。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伦理道德学说,是佛教在中国长期传播和发展...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72060115.html
  • 安徽池州:处处佛文化 山水都是诗

    风尚所构成。这样的大文化凸显了池州独一无二的城市性格,也正是我市旅游吸引力所在。我市要实现“旅游兴市”,使旅游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就必须整合各种文化元素,构建大文化,打好大文化牌。   然而...融入池州独具个性的现代风尚,对诸元素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合,进而提炼出其精髓,激活其灵魂,凸显其文化的差异性,才能真正形成池州独有、世上无二、堪与任何独特文化媲美的大文化。旅游者寻求差异,旅游经营...

    佚名

    |文化|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3/08250620991.html
  • 唐代佛教和茶文化

    富贵荣禄者都可以从中得到慰藉,因此传播很快。  佛教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和仪式,托钵乞食就是其中的一种。在印度,“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养慧命”成为一种风尚。“掘地垦土”的农业生产和“手捉金银”的贸易经营...士大夫以至达官显贵,都可以得到精神寄托。到了唐代后期,南宗几乎取代了  佛教的其他各宗,垄断了佛坛。  唐代寺院有免役免税等特权,削发为僧一时成为风尚。庄严的寺院多建筑在幽僻的山区,为僧侣种茶创造了良好...

    吕维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5750986.html
  • 佛教文化与和谐山西

    减少犯罪腐化的社会现象,促进诚信敬业的风尚,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只有提倡佛教信仰,使人们精神充实,始终保持清晰的思想觉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主动承担社会义务,而社会自然和谐有序。山西佛教有史以来没有...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孕育了山西最淳厚的民族风尚。三晋佛教的道德资源将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其本质的基本作用。佛教无区域而教徒有区域,佛教无种族而教徒有种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又置身于山西...

    果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25659312.html
  • 老树春深更著花——纪念金陵刻经处创立140周年

    变革取向。  1904年,欧阳竟无前来探求佛法真义,追随杨仁山居士精研佛学,发扬光大千年绝学法相唯识,创办支那内学院,影响一代治学风尚。1908年,杨仁山居士在金陵刻经处创办祗洹精舍,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学校之一。杨仁山居士为振兴中国佛教而办学,吸引了一批青年才俊来此参学。太虚大师这样的中国佛教革新领袖人物即从此脱颖而出。现代中国佛教僧俗两系精英,正是从金陵刻经处开始,将杨仁山居士开创的佛学风尚,引向...

    肖永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94961405.html
  • 因果关系对和谐社会的意义

    伦理道德存在着目的的一致性,也有着主体道德责任、个体道德追求和社会道德需求的一致性,因果报应思想的抛弃必然导致伦理道德的缺失。有善不赏,君子必稀;有恶不惩,小人必猖。为形成一种好的道德风尚,为挽救社会...尘垢、标立风尚,进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如果人人都能畏惧因果、去恶从善,"小之可以成为自修之正人君子,大之自觉觉他化社会为良善,化世界为太平,转五浊而为七宝。"(《太虚集》)佛教的因果报应...

    唐黎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94367339.html